Recollection collection

追忆文集

张邦宁:追忆小悦

◎张邦宁
 
小悦走了,魁星陨落,一代英杰,离世而去。吾心沉痛,深感悲伤,追忆往事,感慨万千。回顾往事,岁月峥嵘,同学年少,豪情雄心,壮怀激烈,感叹今朝,光阴荏苒,老当益壮,事业有成,壮心不已。
 
回想起不久前,2010年新春佳节,我们互致节日问候,从短信上那诚挚、简洁的言词中,感觉到小悦依然从容、淡定,没承想这竟成为了我们之间最后的文字交流。更想起2009年初春,小悦在云南勐海的乡村山庄调养,病情似有好转。恰巧我要参加国家遥感地面辐射场专家委员会年会,在昆明举办,其中一项议程是去勐海的地面辐射场选点考察。和小悦通了电话,要到山庄去看望他。小悦很欢迎,向我详细介绍了交通路线,并对山庄的环境大为赞美,相约在山庄见面。我的机票已经订好,期待着与小悦云南的相会。然而,事情突发变故,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轨运行中出现了问题,事关重大,需要紧急抢救,采取可靠措施,安全排除故障,而我是卫星有效载荷技术负责人,责无旁贷,只能推辞了会议及云南之行,留下了永久的遗憾。
 
时光就像一条永不休止的长河,奔腾向前。我们在这条河流里相遇、相识、相知、相伴、相别、相离,感悟着人世间一幕幕的悲喜,经历着波涛中巨变的沧桑,承载着相互间无尽的情思,渐渐逝去,独留下了自己脑海中永远的记忆。
 
20世纪60年代,我们在清华附中学习生活的历历往事,至今仍清晰地记得。
 
在夏季的一个假日里,我们几个同学闯到小悦家去玩。一进到小悦房间,他正半躺在地铺上,手上捧着一本书。我看了一眼,是外文小说,但却不是俄文的。我们班大部分学的是俄语,那书上的文字却一个都不认识。后来才知道那是英文的马克•吐温的《汤姆•莎耶历险记》。小悦说:他正在自学英语,有空儿就看看。这种对知识的不倦追求令我十分钦佩,也对我产生了影响,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。
 
在附中开田径运动会时,田径场西侧的沙坑旁,往往围聚着不少人,那是正在进行高中男子跳高比赛。随着横杆一次次的升高,越过横杆的人越来越少,比赛持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,运动员身体都已疲惫。当横杆的高度已过了围观的人群头顶时,一个身材颀长,体格匀称,潇洒倜傥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。只见他站在助跑线上,稍微活动几下,几步弧线助跑,起跳向上,纵身一跃,漂亮的背越式,成功地越过横杆。这正是小悦,我们的跳高王子,他已经又一次获得了冠军。但是横杆仍然向上升去,小悦没有止步,只是稍事休息,又向着新的高度发起冲击,去创造新的纪录,校纪录、市纪录、全国中学生跳高纪录。正是这种不断向上攀登的精神,凝铸在小悦的学习和人生中。
 
在我们预641班的政治课堂上,万邦儒校长兼任课教师。当时正搞互动式教学,曾多次组织全班开展专题讨论。这次讨论的题目是“学习的动力是为祖国一架发动机动力大?还是为祖国又为个人两架发动机动力大?”题目事先发下来,让大家有备而发。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,激烈争辩,唇枪舌剑,互不相让。引经据典,旁征博引,古往今来,国内海外,思想开放,氛围活跃。真可谓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”。天高地迥,觉宇宙之无穷,历久史远,识人生之须臾。小悦也投入其中,辩论得面红耳赤,情绪激昂。全班同学分成了两大基本观点,各不相让。课上没有结果,课下继续收集资料、论据,以备再辩。直至最后,仍没有统一的定论。然而,同学们的视野却因此更加开阔,分析问题的思路更加拓展,观察事物的角度更加全面。宽松、包容、自由的学校生涯,启迪了我们探求真理的精神,陶冶了我们高尚的情操,培育了我们优良的素养,让我们终生受益。
 
回顾这一桩桩的小事,确实平平淡淡。然而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,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点点滴滴的日常琐事,集结为同学们成长的历程。正是在附中那些年的学习、生活,同窗学友之间那种纯真、质朴、亲密无间的友情,久久留在我们心头,伴随我们一路前行。同时,也铸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待人生的态度:奋斗、进取、热爱生活,做一个对祖国、对人民有用的人。
 
小悦,我们无愧于此生!
 
 
2010年清明
 
注:作者系陈小悦清华附中同学。